2021年07月01日08:11:08
日前,市一中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該院及轄區法院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審理情況并發布典型案例。據統計,2018年至今,市一中院及轄區法院共審結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145件,涉及詐騙犯罪團伙17個,其中境外團伙3個,詐騙窩點分別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涉及被告人584名,其中未成年被告人17名;被判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257人,重刑率達44%,高于普通刑事案件的比例。
除詐騙罪外,相關案件還涉及上下游犯罪,包括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等。法院綜合考量被告人在詐騙活動中的地位、作用、參與程度等情節,處以適當刑罰。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日益增多,犯罪規模、影響范圍愈發擴大,嚴重侵害公民財產安全。市一中院始終高度重視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審判工作,在依法從嚴懲處的基礎上,強調打擊犯罪和教育預防相結合,不斷延伸審判職能。
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涵蓋面廣、專業性強,且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較多、更新較快的特點,市一中院組織業務能力強、富有經驗的法官團隊負責此類案件的審理和調研工作,拓展跨領域知識,及時吃透法律規定,準確把握政策精神,嚴把事實關、證據關和法律適用關,高效審理、準確裁判。
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首要分子、骨干成員、累犯、慣犯或具有其他惡劣情節的犯罪分子,依法從重處罰。對具有自首立功、退贓退賠、協助抓捕同案犯等情節的犯罪分子,依法從輕處理。同時,依法加大財產刑適用力度,敦促犯罪分子退贓退賠,并加強審執銜接,及時移送財產線索,最大程度追贓挽損,盡可能降低被害人經濟損失。
充分發揮審級優勢,加強對轄區法院的業務指導,匯總、歸納轄區法院審理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過程中的疑難問題、熱點問題,集中調查分析研究,形成統一認識和裁判尺度,提升轄區審判工作的整體規范化水平。通過庭審直播、公開宣判等方式,以案說法,加大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宣傳力度,教育引導人民群眾提高防范意識和能力,努力將法律效果轉化為社會效益。
犯罪分子使用任意顯號軟件、網絡電話等技術手段與被害人遠程聯系,通過網上銀行、支付平臺收款,不與被害人正面接觸,犯罪過程和犯罪分子身份隱蔽。
電詐團伙內部組織嚴密,呈現專業化、公司化、鏈條化趨勢,涵蓋購買設備、撥打電話、群發短信、假冒身份虛構事實、騙取錢款、轉賬取款等過程,形成了“惡意注冊——引流——詐騙——洗錢”的完整鏈條。
很多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團伙窩點在境外,甚至犯罪的不同環節發生在多個不同國家,使偵查的成本和難度大大提高。
隨著網絡在生活中的深度滲透,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手段層出不窮,犯罪分子以投資返利、幫助炒股、戀愛交友等諸多名義要求支付貨款、投資款、住院費、住宿費等,令人防不勝防。
5.追贓困難。
犯罪分子在款項到賬的第一時間即進行轉移,利用自動柜員機分解到眾多銀行賬戶,安排人員分散提現,使贓款在短時間內流經全國各地甚至境外多國多個賬戶,給賬戶查控、證據固定、資金溯源、贓款追繳帶來困難。
法官提醒
為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市一中院發布防范提醒。
●不給錢。無論哪種騙術,最終目的就是要錢。一旦聽到要求支付、轉賬或匯款,一定要提高警惕,通過正規渠道核實對方身份和賬戶真假。
●不貪心。任何騙術,本質都是利用人們貪便宜心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以為是自己獨有的“好運氣”,往往是用誘惑遮掩的詐騙陷阱。
●不透露。在網絡生活中,要特別注意個人信息和隱私的保護,不在網上隨意留下自己和家人的真實姓名、住址、工作單位、手機號、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及密碼等資料,對需要實名認證的網站、需要填寫個人信息登錄的公共WiFi等要提高警惕。
●不借卡。把自己的電話卡、銀行卡出借、出租或出售給陌生人,不僅會泄露個人信息,還有可能被直接或轉賣后用于電信網絡詐騙活動,無意中幫助犯罪行為,嚴重的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遺失過身份證、電話卡、銀行卡,出現過異常情況的,應及時查詢自己名下是否有不知情的電話卡或者銀行卡存在。
●不拖延。如果懷疑或發現自己、親朋好友被騙,要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并提供犯罪分子的銀行賬號、聯系電話等線索。越早報案,越有希望挽回損失,也有利于公安機關盡早偵破案件。